分享按钮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资料库
比较研究
民营经济
中小企业
社会组织
商会协会
政府治理
政策法规
  学术通讯
首页学术动态
完善科技创新服务 提升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

  来源:  来源:《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9年第12期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演进,宁波必须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和引领,加快提升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激发下一个万亿GDP增量的澎湃发展动能,着力促进宁波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融入和服务制造强国战略。

  我市科技创新服务的现状特点

  (一)科技创新服务政策体系日益完善

  宁波市委、市政府和科技部门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服务,争创科技发展高能级。2018年,我市获批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出台了《关于推进科技争投高质量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实施意见》,3年内全市将统筹150亿元支持科技争投。成立天使投资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投入28.5亿元。完善研发导向政策扶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近年来,企业R&D经费支出占全市R&D经费支出比例保持在90%左右;2018年,约80%的发明专利由民营企业申报和拥有。

  (二)科技创新服务载体布局不断优化

  建设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30家、众创空间85家,培育创新型初创企业12524家,省高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865家,总量全省第一,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741家。面向产业创新发展需求,培育新材料、纺织服装、模具等领域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30家。2018年完成技术交易额137.4亿元,较2016年增长2.8倍。

  (三)高端创新平台和高层次人才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积极培育并支持企业建设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91家、企业研究院124家、企业技术中心1341家。精准对接宁波“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大力引进大院大所,建设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等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60家。围绕“3511”重点产业体系加强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推进创建石墨烯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组建磁性材料、智能成型技术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家。2018年我市规上民营工业企业研发人员9.8万人;在甬研究院累计集聚各类人才超过3万名,其中研发人员占比超过七成。

  (四)多模式科技创新氛围不断增强

  政府主导突破重点领域“卡脖子”共性技术,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多模式科技创新齐发力。如以韵升领军的磁性材料产业、海天领军的注塑机产业为代表的集群创新模式;以东方电缆、永新光学与高校深度合作为代表的产学研联合创新模式;以江丰电子姚力军团队、激智科技张彦光学膜团队为代表的海归高层次团队创新模式;奥克斯、方太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的“科研飞地”创新模式;均胜电子并购日本高田、德国普瑞成为汽车电子安全市场龙头的并购创新模式等。目前,我市36家企业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球第一,149家企业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

  我市科技创新服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技孵化培育创新推力不足

  孵化机构自我造血不足,专业服务内容欠缺。部分综合性孵化器在孵企业涉及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但孵化机构在专业化服务平台方面布局不够。运营模式多以提供普惠办公空间、政务便捷服务为主,企业战略咨询、技术服务等科技创新服务内容欠缺。孵化培育成长性不明显。科技创新企业从研发团队、创业企业、成长企业到成熟企业的不同阶段发展过程中,得到的孵化成长服务存在“跨阶段衔接不畅”问题,创新型初创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占比低。

  (二)企业主体投入创新动力不强

  宁波大多数民营企业习惯投资于技术较为成熟的传统产业领域,对新型产业创新投入相对谨慎。民营企业研发投入总体不足。2018年,宁波规上工业企业7583家,其中开展R&D活动企业3693家,占比仅49%。调研显示,2018年宁波169家上规模民营企业(营业收入在5亿元以上)共计投入研发费用181亿元,占总营收的1.68%,总体仍处于国际上公认标准的中低水平;其中有28家企业研发投入较上年减少,占比16.57%,有49家企业没有任何研发投入,占比28.65%。发明类研发占比低,宁波市2018年专利授权情况显示,累计专利授权量44777件,其中发明专利5302件,仅占11.8%,表明宁波科技活动仍集中在低层次的外观设计和功能改良上,基础和原创性的发明专利不多。

  (三)产学研协同创新效能不佳

  优质科研产出有限。我市高校科研院所2018年R&D支出约为15亿元,占全社会R&D投入比重约5%,同时成果转化率普遍较低。民营企业科技转移消化能力不强。我市不少企业仍存在高层次研发带头人缺乏、中试设备不足、技术转化能力不强等情况。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设置研发机构的有2447家,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为33%,企业拥有科技活动人员的平均数增长有待加速。产学研协同合作程度有待提高。产学研合作涉及多方主体,在利益分配、供需匹配、知识产权、信息互通、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判断,对预期的合作效益也有着各自不同的要求,在投资比例、合作成果分配、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问题上容易出现分歧,难以形成紧密协作关系。

  (四)科技创新风险共担机制不完善

  从融资情况看,绝大多数创新型初创企业由于有形抵押物不足,科技创新融资尤为困难。从财政科技经费支出情况看,与先进城市差距明显。科技创新在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中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风险,政府共同参与的关键行业技术创新风险共担机制尚未建立,影响企业加强研发投入的信心和能力。2017年,宁波地方财政科技经费投入为58.79亿元,而同期深圳、广州、杭州分别为351.8亿元、171.25亿元、92.3亿元。2018年,宁波地方财政科技经费投入为78.26亿元,增长33.1%,而深圳财政科技经费投入为555亿元,增长57.7%。从获取的政策资助情况看,存在行业间、企业间的不均衡现象。新材料、光电等宁波重点发展领域行业企业获资助占比较高。调研的169家上规模民营企业中,有8家企业获得了较多的政府资金支持,有39家企业获得的资金支持不足本企业研发费用的1%,有41家企业仍没有获得各级政府科技资金,占比达24.26%。

  完善科技创新服务提升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抓住重点,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实现协同创新产业化

  一是以专业共育为纽带,提升初创孵化产业效益。积极融入创业者和产业生态资源紧密对接的新趋势,借鉴江北中部科创园以牙科设备的研发制造销售专业化为纽带的民营化运作方式,以及上海杨浦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可享受税收留成政策的激励办法,以提升初创型科技企业链式培育孵化效益,在孵化器建设模式上打造利益共同体。

  二是以联合研发为基础,推进高端创新平台、研究院“进企业”。借鉴永新光学在企业内部设立浙江大学宁波研究院光电分院等成功经验,鼓励宁波已有的大院大所在企业设实体研究机构,鼓励科研人员深入企业一线开展科技创新,鼓励在甬高校根据“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发展需求调整优化专业设置。促进在甬高校、科研院所等高端创新平台与本地企业深度合作联合研发、与市场无缝对接共同成长,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协同创新体系,提高产学研深度融合水平。

  三是以优质企业研究院为引领,鼓励行业领军企业设立细分领域研究院。借鉴激智科技设立独立的激智研究院实现产业链快速延伸的成功经验,鼓励宁波行业领军企业加快科技创新和新产业培育的步伐。通过产业引导基金和企业补助政策,鼓励企业设立内部研究院或独立的企业研究院,并以专项项目的方式,引导企业研究院与引进的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国内外高端研究机构开展深度合作。

  四是以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为抓手,助推宁波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60家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创新大脑”和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引导宁波市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宁波清水湾技术研究院等大院大所紧扣宁波“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发展需求,设立专项资金从事技术转化工作,积极对接产业化需求,大力攻克“卡脖子”技术,助推我市科技和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二)突破难点,拉长公共科技服务关键短板,实现创新生态优质化

  一是拓展战略高平台资源服务。依托甬江科创大走廊、前湾新区等重大平台,推进全市域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围绕“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重点领域,主动创设高端创新载体,进一步提升石墨烯、磁性材料、智能成型技术、金属合金材料等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积极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取得突破。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积极对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推动建设前湾沪甬合作示范区。加强千人计划产业园、复旦大学科创园等重点科创园与上海临港、漕泾河等品牌园区合作,建设产业转移利益共享、双向互动发展模式。

  二是提升产业链集成服务。全面推进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大力推广“行业核心企业带动配套企业”的产业链集成服务模式。借鉴浙江省纺织服装行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的建设经验,鼓励行业核心企业担任建设主体,全面整合创新资源、增强创新供给,推动形成集研发、孵化、加速、产业化为一体,产业链上下游紧密协同的产业创新综合服务体系,带动相关产业链式发展、整体跃升,全面提升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的服务质效。

  三是部署重点领域中试服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关键在于中试环节。经过中试后,产业化的成功率可达80%,而未经中试的产业化成功率多为30%。目前,宁波缺乏中试方面的公共科技服务配套,企业又难以承受中试周期长、技术投资压力大带来的创新风险,造成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中梗阻”。借鉴北仑区建设智能化环境功能材料量产中试平台的做法,聚焦新材料、半导体等新兴产业领域,加快建立中试基地,面向行业中小企业提供中试(检测)科研设施仪器与空间场地等公共服务,将宁波打造成优势细分领域的产业技术策源地、科技成果转化地、未来产业生成地。

  四是升级科技大市场技术转化服务。结合我市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需求,坚持政府、社会、企业共同发力,大力培育国际化、市场化、多元化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积极建设特色细分产业的全球化科技成果集聚交易转化地。推进实施科技大市场对接国内外知名科技大市场,对接中试(检测)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对接孵化器等创新平台,实现科技成果最大限度链接与共享。整合现有科技中介服务资源,在科技评估、技术交易、技术咨询、专利代理领域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骨干专业技术转移机构。推广镇海区科技大市场给予技术中介人员奖励补助办法,强化专业技术转移服务队伍建设,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专业化、规范化。

  五是完善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服务。整合现有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和科技文献平台等数据资源,延长服务链条、扩充数据资源,为运营机构提供专利导航、知识产权分析评议、专利技术挖掘等公共服务支持。政府相关部门要对分散在专利、商标、版权等领域的知识产权政策进行集中梳理,建立集中统一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完善对企业的正向政策激励机制,提高对企业实施专利保护行为的补助标准,不断增强企业获得感。进一步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查处服务机制,扩大部门联合执法和跨地区联合执法的范围,探索推进将知识产权恶意侵权等纳入企业和个人征信记录,推动有关职能部门共同签订联合惩戒备忘录,提高专利行政执法、司法权威性。

  (三)创出亮点,优化政府支持政策措施,实现风险分担机制化

  一是聚焦加强政府科技项目的征集和资助。借鉴德国做法,探索市场导向的项目征集办法,政府资助的科研项目由行业商(协)会在征求行业企业意见的基础上提出技术需求。完善科技专项联动决策机制,生成和立项研究项目应组织多方参与,统筹听取科技界和产业界的意见。按照技术需求,加强产学研合作,形成优势企业主导创新、创新团队协同、产业联盟协作的实施方式。

  二是强化专项基金融资担保支持。发挥市产业发展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等专项资金的支持作用,对初创期、早中期创新型企业开展融资担保支持。积极创新科技金融服务,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我市设立科技银行、科技信贷事业部、科技担保机构,引进培育科技保险专营机构。充分发挥天使投资的功能,做大做强科技信贷风险池,健全科技金融风险池运行机制,推广专利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模式,构建集“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科技银行、科技信贷风险池”于一体的科技金融生态圈。

  三是制定科技人才评价和科研成果产权激励办法。研究将专利创新、标准制定、成果转化作为科技人才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在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企业研究机构开展职称自主评价试点。实行科研人员双向流动制度,以绩效为抓手研究制定分类管理办法,实行差异化支持。借鉴北京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进行地方立法的经验做法,确权职务发明产权激励,简化科技成果转化审批程序,激发科技人才创新积极性和创造力。

  四是加大政府采购支持力度。发挥政府采购对培育早期市场的作用,强化促进民营企业创新导向的政府采购制度,依法及时公开政府采购项目和采购标的,就近选择本地优质自创产品。

  作者:宁波市工商业联合会课题组


返回首页 | 联系我们 | 网站链接 | 研究所介绍 |
本网站内容未经无锡民营经济和民间组织研究所许可 不得转载或引用
Copyright www.bijia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无锡民营经济和民间组织研究所 苏ICP备13047341号 你是第 个访问者